如油画界所了解的,王力克教授首先是一位人物画家。从坚实的形体塑造到微妙的性格表达,从真切感人的人物写生到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创作,人物画一直是他油画造诣最具代表性的呈现。不过,风景也一直是力克教授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基础训练的外光写生就不用说了,实际上,即使在他最典型的人物画创作中,风景元素也无时不在。比如,为人熟知的《雀巢》、《红樱桃》就是以自然之物隐喻人情,而《花雨》、《金色的湖》则有意识地将人物融入到如诗如幻的风景情境之中。离开了惊涛骇浪、暗夜峥嵘,《甲午·1984》的历史感和悲剧性将无以表达。几十年的艺术之途,我们能够发现画家不断突破造型逾限,从人物走向风景、从室内走向室外、从有限实体走向无限空间的精神探索之旅。
这样一种心路历程在近些年的艺术创作中有更为明显的表现。大概从2010年左右开始,风景画在力克教授油画创作中的位置越加凸显。风景写生的兴趣日益浓烈,风景创作如井喷之势爆发。景象的选择多姿多彩,画面的感觉耳目一新,似乎有某种力量促使他投入到一个充满魅力的无限世界中去。十多年的累积,风景画足以构成力克教授艺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独立的审美价值和存在意义。以风景为切入点讨论其审美观念变迁具有显而易见的意义。作为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学院艺术家,加之坚持不懈、数量庞大的绘画实践经验,力克教授的油画实践是其审美理念和艺术观念的生动呈现,也是当代学院油画创作和教学进程的生动诠释。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他近年来风景画创作的讨论,可以发现学院当代油画教育进展的一些内在线索。
1. 题材的意义
对写实绘画来说,风景首先是一种题材。不难发现,王力克教授对于风景作为绘画题材的特异性有着明确的意识。风景跟人物、静物的并峙在他的绘画系统中是清晰可辨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因题材而变化,这似乎是力克教授的一个原则。对他来说,从人物到风景意味着从实体进入空间、从主题进入情境;静物处于二者之间,是一种可作人之隐喻的自然。正因如此,风景在他的油画实践中给予了特意而审慎地对待。一方面,他几十年来坚持风景写生,由此培养色光感觉并为人物获取切真可信的背景,这种努力在他人物画的和谐调性中早就见到了成果。另一方面,他逐步发现风景题材本身蕴含的审美表现的潜能和魅力。那种变幻莫测的光色体验,万般景物在大气和晨曦中闪现的秩序和律动,吸引他不断探索,从而促使他在风景创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
风景是什么?风景能表现什么?对于诸如此类问题的思考,伴随着力克教授风景画实践的始终。题材特殊价值的信念使得他不断尝试新颖的方式介入风景描绘。他重视景象的选择。从泰岱小寺到沂蒙山川,从微山湖水到胶东海洋,以及自然环境中的万般物象——海草房、蒙古包、船骸、车骑,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细腻的观察和表现。当然,这种对描绘景物的改变并不只是为了追求题材的新奇性,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艺术家在全新的对象中打破和重建形色结构的雄心和冒险。比如,夏日绿色单调而生涩,而力克教授迎难而上,硬是创造了一种在绿色调中辨析微妙色差、建构冷暖和色相和谐的树景图式。村落景观生硬繁杂,是风景写生的难点,力克教授也乐此不疲,通过采用特殊视角缓和“景-物”冲突,或者调整色彩关系寻求景物的完整意象,他逐渐发现了人造景观特有的审美特征和魅力。
2. 意出于自然
总体而论,王力克教授的风景画创作可以称之为“对写生的超越”,他在风景画中所获得的意蕴可谓“意出于自然”。强调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力克教授的风景意涵,也有助于澄清学院油画风景教学中的原则。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物我的融洽。“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与山水不是观看和表现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力克教授的风景画则有所不同。通过观察和写生,他坚持了写实绘画特有的“我”与“物”并峙的二元关系,但在审美观照和画面表现中,他则逐步超越写生,从自然中发现美质,萌生情愫,从而获得更高的“物我相融”的审美体验。他不带偏见地走进自然。他相信自然是美的根源。他相信艺术的力量,就在于从自然中发现和获取审美元素,并重构审美境界的能力。谈到自己画海经历的时候,力克教授说自己是努力从自己所看到的海中“抽离出一幅画来”。“抽离”这个词明确表达了“自然”在其风景创作中的本源性。
在这个基础上,力克教授的风景画表现出对新鲜的、真实的、朴素的大自然的真挚情感。他的风景表现从来不基于传统图式,也不臆想优美或宏大的理想图景,而是在孜孜不倦的写生探索中生成自己的真实感知和独特表达。虽然过程可能漫长,但直面自然的快意消除了一般画者常有的焦躁和单调。记得当年山艺外景课,见他站立山景前潜心写生,数小时不休而意兴勃发,课后返程而数十画作满载而归。即使工作繁忙的现在,他还保持着每年上百幅画作的创作量。如果不是绘画蕴含了欲罢不能的审美体验,这将是不可能的。在2018年举办的“王力克油画艺术展”中,他选择“切真”为个展主题,就生动体现出他在艺术实践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念。固然,他并不赞同描摹自然物象的表面之“真”,但“真”的态度毕竟不同于诉诸灵感、本能、直觉的表现主义观念,而是体现了一种对于审美的客观根源和文化价值的尊重。所以他注重观察,勤于写生,研究自然,发现规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种在自然观照中所获得的快意和美感,因其真实底色而更厚重、更可信、更淳厚而鲜活。显然,学院绘画传统之所以绵延不绝且仍具生命力,风景写生和求真观念所起到的作用功不可没。
3. 诗性和思性
尽管有意强化了风景的色彩感觉和形象特征,力克教授的风景画并没有停留在光色的视觉印象层面上,也没有停留于形象描摹或者对形象所蕴含形式要素的提取和组构。作为完整的艺术形式,风景画必须具有表现力,必须诉诸内心,就像他所说的,要“把心里的东西掏出来”。必须在心中有风景,只有心中有风景你才能看到风景,这是力克教授经常表述的一个观念。那么,他心中的是一种怎样的风景?他独特的心灵风景意象又如何得以形成?回答这些问题恐怕还是要回到他的作品中来。相比而言,力克教授的风景画应该算是一种“人文风景”。虽然对大自然中的荒野、海洋、崇山不乏兴趣,他的风景画中似乎总是带有某些人文的痕迹:岛上的草房,海边的渔船,道边的车骑,丛林中的红瓦。不仅如此,即使表现自然之景,他笔下的树林和山川也恍若婆娑的身躯、缝缀的花裳,处处体现着人的匠心和情趣。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有着和谐的色彩,明朗的情调,形象优雅而温顺,常常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但诗性只是一个方面。在力克教授的风景创作中,诗性与思性并存,形成两种趣味有别且相互联系的审美诉求,显示出其审美旨趣的逻辑性和丰富性。
诗性强调的是一种原生感性,基于人与自然的移情观照中获得的和谐愉悦之情;思性则是一种深层的生命和文化之思,是在图像的继发性冥思中产生的神圣而永恒的精神体验。无疑,力克教授的写生风景常常带有强烈的诗性气息,他所感知并在心灵中生成的风景如同生命灌注的有机体。百花峪凌晨的清新之气,微山湖黄杨的窈窕之姿,以及梧桐花开的勃勃生机,都充满了笔下少男少女特有的明媚色彩和青春活力。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画室静静修为的时光中,心灵中的风景意象时常纯化为单纯形式和审美色彩,以更大的尺幅和逼人的精神气质爆发出精神力量。直如《赛里木湖的红云》,抑或《海的守望》,坚韧的马路和船骸仿佛嵌入自然中的生命白骨,粲然的彩霞和红云则宛如大自然永恒精神的升腾。去年以来,力克教授连续创作了多套巨大尺幅的海洋三联画。近乎抽象的构图,梦幻般的瑰丽色彩,既是画家对记忆中故乡海洋的沈思,也是画家心灵中自然神性意象的生动呈现。
4. 秩序和自由
人物与风景,室内和室外,实体与空间,造型和色彩……这些在力克教授绘画实践中时时发生的观念和手法迁移,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在秩序和自由之间探寻道路的冲动。实际上,这种探寻也是学院艺术古已有之的传统,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和哲学内涵。无论的人物画还是风景画,力克教授所秉承的基本精神是建构性的。秩序是建构的结果,建构是人的精神试图对无限而繁杂的对象世界予以理解和征服的努力。力克教授的绘画总是具有十分肯定的画面结构:图底关系,形色构成,画面分割,色彩结构,他善于将自然物象按照巧思和美感予以形变和位移,善于在形式控制下的色彩区域之间权衡对比和协调,并根据审美体验和绘画主题的要求分配强度和力度。他的艺术思维有着清晰的逻辑性,他的风景形象虽然来自大自然,但风景元素所建构的画面却时时体现出他的意匠和原则。其结果是,他的风景画具有一种无处不在的秩序美感:构图的均衡,纵横的稳定,视觉在形色的逡巡中获得安慰,形象在静谧中散发出无声力量。秩序不仅是一种美感,还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学院教育特有的积极认知和建构的素质。因而,力克教授对绘画秩序的理解和实践,是对学院艺术原则身体力行的践行和示范。
尽管如此,只有将秩序跟自由结合起来,才能呈现力克教授艺术追求的全貌。什么是自由?现代艺术倡导的自由表现,究竟有多少合理的内核?力克教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审慎的,也是明智的。在他看来,艺术发展必要经过从自发到秩序,又从秩序达到自由的过程。无疑,在懵懂无知的状态下,原始自发乃是一种不自由。而通过对自然和美的规律研究获得的秩序,是为实现真正自由创设的条件。回顾四十年艺术之路,力克教授的绘画发展生动阐释了他在为获取秩序并逐步超越秩序实现精神自由的不懈努力。研究者发现,他过去融化为形体起伏和物质肌理的用笔技巧,现在以一种率性自如的笔触勾勒皴擦而出,让人读出国画写意笔墨般的趣味。过去他对于描绘对象常常精心选择和构设,而现在,他越来越随意地描绘日常生活中的偶得之景。在平凡中见新意,于腐朽中化神奇,表现出一种游刃有余的艺术创造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将兴趣越来越多的投注于风景绘画,本身就是一种倾向于自由表现的态度。自然景观的无限和流变契合于人的自由精神,风景画形态的开放和多元为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放了闸口。或许可以说,力克教授的风景画实践是他艺术发展从秩序回归自由本性的必然结果。
尽管力克教授的油画实践是一种独立的个人实践和修为的过程,笔者依然认为,只有将他的艺术实践放置到学院美术教育的背景中加以审视,才能理解它所具有的全面意义。力克教授是一位克勤克勉的教育者。他有意识地将绘画实践融入到教学,又将教学经验迁移到艺术观念,因而我们能够从他的艺术中读出当代学院写实油画教育几十年来观念、技术、风格的变迁。他的绘画成就表明,作为传统形态的学院写实油画并不是对固化的观念和语言系统的摹习,而是需要每个艺术家都以自身的修习来实现精神和艺术表达的同步发展。无疑,作为学院绘画教学要素的风景写生和创作,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景审美文化的扩展,是中国学院油画教育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孟宪平
2021.2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